这篇视听语言的分析来自于我看的直观感受,一部讲爱情的电影男女主同框居然屈指可数?这简直是令人不可思议,有戏谑评论称其时冷战版的lalaland,我倒想说你去看看lalaland,那里面绝对有贼多两人一起漫步或者舞动好莱坞的同框镜头(我剪过这片子我敢肯定)。与之相比,冷战想要描述的绝不只是所谓爱情这么简单,它克制的镜头语言和独选的1.37:1的方形银幕比例都是为了营造这种陷于困顿的宿命(你想想现在的标准银幕是多宽,现在的变形宽银幕又多宽,方形肯定施展不开呐~)
冷战更多的是电影的一种背景式衬托,一种不会被转移的时代情绪,“冷”的基调是电影的整体感受,时代很冷、人物很冷、关系很冷、人际很冷、场景很冷、内心也很冷,冷是电影最大的特征,但有冷就有热,而燃起人内心的那棵稻草其实就是两人的爱情,这可能是电影唯一的暖意,虽然爱情也很冷,但爱情却是电影最夺人心魄的事情,在这种意义上爱情给人一种时代的重量,这是电影最大的暖色,爱情是电影的暖色,而所谓的冷战其实就如黑白影像的画面一样给人冰冷感,但当你有了爱情
平安夜吃着苹果块,看完《冷战》。
平静的我、墙的那一边。
女主的发型与轮廓、我的生存与生活。
墙的那一边、爱在西元前。
电影演绎不久男主弹的钢琴曲叫什么?谁能告诉我。
激动的我、人性的多面。
女主的不羁与笃定、我的理想与现实。
墙的那一边、永恒的爱恋。
wunono~ wunono~
“还在巴黎的时候,有一夜突发兴致,从四圈外的住所驱车至巴黎圣母院后的花岸。虽然已近午夜,冬日刚过的赛纳河岸也还没有那么暖和,但连接西岱岛和右岸的桥上依然有即兴表演的街头艺术家,每次兴致所至来此散步,总也不会让我失望。然而那天在桥上表演的既非平日里那个动情弹奏的吉他手,也不是白天在地上摆障碍物骑着单轮子绕来绕去的杂耍人。
面前的是一对面部特征明显带着东欧长相的夫妇,看脸上刀刻般的皱纹,应该年仅60,头发花白,身材瘦削,一件白衬衣在还不算暖的春风里迎风招展
维克多,才华横溢,不外露但痴情,影片开始演奏肖邦“即兴曲”的那段把他的身上特有的艺术气质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祖拉,漂亮而感性,虽如一块璞玉,却不可避免地散发出诱人的光彩。两人刚刚相识便被对方的魅力所吸引,于是演绎出一段哀婉的爱情故事,直至最后双双服毒,共同奔向美好的另一边。很多人看完电影,不禁感叹“祖拉是不是太作了”,一开始不愿意和维克多一起叛逃西方,一番曲折在巴黎重逢之后,却无法融入当地的文艺圈子,以致两人之间的矛盾爆发,祖拉又回到波兰
《冷战》我喜欢你,更喜欢跟你到另一边去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zysfj.cn/kdjr/id-1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