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今之弦
随着《人民的名义》热播,网上也开始流传起这样一个段子:“副检察长的儿子是反贪局长;大法官的老公是省委副书记;大法官的侄女反贪局处长;系主任高升后当初看重的学生也都步步高升,三个学生一个比一个赛高,最喜欢的学生会主席是本剧主角;市委书记的老婆是银行副行长;他们合伙搞死了一个农民出身的帝都部委处长。”这个段子的流行,虽然不一定理性客观中立,但至少表达了一部分民意,那就是对阶层固化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对公共资源垄断性传承的道德义愤。
这个段子体现了这样一个“怪现状”:作为世家子弟或者门生故吏的角色大多是剧中的正面人物。当然达康书记的前妻欧阳菁不算。她只是被传唤拘留之后对案情的供认进一步坐实了案情。即便只是被动配合,但显然和侯亮平等人异道殊途,根本谈不上是“合伙搞死”。至于从学者到官员华丽转身的高育良书记,随着剧情的反转也渐渐变得面目模糊。但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虽然官场的酱缸改变了一个学者的心性,但他至少不像祁同伟那样从小就立志不择手段地向上爬。总而言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郎真多(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445022/
刚开始看的时候为年轻演员浮夸的演技扣一星,现在为拖沓的剧情和B组导演一家再扣一星,我要看反腐政治局不是逗比浮夸家长里短剧啊!就算西坡一家是铺垫可也不要这么啰嗦啊,能不能简单明了,观众不傻看得懂。刚开始剧情还算紧凑,基本都是主线,但播到20集了黄毛戏份越来越重是为毛?看到他和他杀马特宝宝的戏都是进度条带过
前两集还行,后面急转直下。不是只有美剧的制作模式有pilot集设置吗。在美国,制片商先制作前两集给电视台看,电视台看完前两集后才决定是不是购买,这样制片商前两集会花重本,一般请名导,名编剧,但等电视台购买后,制片商就要缩小投资以盈利,所以美剧有个特点,前两集十分抓人眼球,两集过后质量会有个明显的下降。中国电视剧产业一般的情况是,制片方跟电视台签对赌,以收视点为对赌标准,制片方要获得协议的价款,必须得保证电视剧要达到一定的收视率,所以这才催生了收视率造假的行业潜规则
《人民的名义》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它聚集了大量实力派演员和老戏骨,这在流量明星们霸屏的当下,俨然成了一股不可多得的荧幕清流;二是它聚焦了近年来最敏感也最受关注的时政议题:反腐,众所周知,在现有的审查机制下,拍摄严肃政治题材等同于带着镣铐跳舞,呈现一部可信、可看、可评的检察题材电视剧,难度系数远高于其它类型的国产电视剧。<图片1>耐人寻味的是,《人民的名义》的播出平台竟是湖南卫视。这家以娱乐见长的内地电视台领头羊今年播出的剧集质量一言难尽:某古装剧陷入抠图风波,某现代剧的老套剧情宛如陈年韩剧。说实话,当听说芒果台以2.2亿买下《人民的名义》的时候,我的心里是一阵纳闷——在我看来,该剧最适合的平台是央视。不过,这或许能从一个侧面说明,如今的国产剧生产和销售已经逐渐实现了高度的市场化,即便是像《人民的名义》这样涉及政府官员形象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话题之作,也能够获得相当大的自由创作空间。这对电视人来说无疑是个积极的信号。
观看了前两集,个人认为,《人民的名义》的亮点有以下三点。
首先
“人民的名义”成功的剧vs失败的陆毅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zysfj.cn/kdjr/id-3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