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献给中国飞虎队
没有看过任何简介,一有抢先版就立马看了。
起先看到白云里黑色邪恶物质的时候还以为是日本最爱的科幻片,或者像哈尔的移动城堡那样魔幻片。日本少年和卡普罗尼在梦里的大草原上第一次相遇,从飞机的”原始”结构上我凭着高中知识猜测故事应该是一战到二战之间。我觉得,宫崎骏在这个场景中刻意渲染了飞机作为交通工具而非战争工具;少年为自己近视而担心不能设计飞机,这种细节简直太贴心了,经历过中国高考填报志愿的孩儿们应该都有所体会。这些都让我这样后知后觉的人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劲。卧槽,直到快半个时候的时候出现了机翼上印着日本太阳旗的飞机的一幕出现,我心跳才达到一百二每分钟。
我有对二战的战斗机的各种情结。
我曾经花了一个月才看完齐邦媛的《巨流河》,就因为害怕翻一页下去张大飞就开着他的飞机掉下来了。这些故事只有在岁月中静静的被偶尔路过的人阅读,而当年确实是实打实的轰炸、鲜活的生命、美丽的青春。
我想起了温故1942里逃难的长队上空的日本轰炸机
关于战争敏感话题,确实不能赖宫崎骏,但是分析这个实在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因为至今对于太平洋战争,日本人都还给不出一个靠谱的理由为什么要打,岩波书店的《日本外交史讲义》里面提到,大东亚战争至今还被争论是“侵略战争”还是“把东亚从美英殖民下解放的战争”,我当时读到这个简直想撕书。1920年代末期各种不景气造成了“昭和恐慌”,币原喜重郎的协调外交主张导致日英军事同盟没建立,这就造成没有组织能控制军部的军扩路线,然后就爆发了满洲事变,日本国内也期待着“军需景气”和打仗带来的各种雇佣,所以民间舆论是特别支持打仗的,酒井一臣的《日本外交史》里写过,比起军部的暴走,更可悲的是舆论的暴走。也就是说很多日本人一直觉得这场仗是光荣的,后来战败了,出现一个“败给谁”的问题,讲义里的回答是有且仅有他们米国爹,而且书里还说,虽然日本的战争很多地方违反了战时国际法,但是美国乱扔原子弹不也是违反国际法吗,怎么没人提这事呢?果然战争就是胜利者说了算啊云云(我去年买了个表啊)。这就说明其实日本人对于战争其实是不甘心的
「起风了,惟有努力试着生存!」
这一次,宫崎骏的电影用了一句诗开头,在琉特琴极具特色的曲调中,赫然幕上,让人猝不及防。伴随着小男孩在梦中飞行的音乐即是《旅路(梦中飞行)》,在片中反复出现,每处细微变化都暗示着不一样的情感。
由于决定落脚现实世界,诸如怪物、山神与精灵之类的天马行空,似乎都不得不收起来。但宫崎骏却运用梦境、想象与现实的交织,成功加入了许多幻想性的元素,而且连接的十分自然,几乎不着痕迹。但由于宫老先生在叙事结构上一贯简明,你很难将其塞入复调结构中进行剖解——同为梦境幻觉现实交织,《八部半》则令人更有思考的余味。(其实我觉得这句可以删掉,因为《起风了》是现实辅以梦境,跟《星尘往事》和《八部半》这种主要以虚幻来叙事的电影还是差别太大了)
到底是做动画的人,内心还是太敞亮了嘛。
风是贯之全片的线索,不仅笼罩着堀越二郎的一生,也从吹起帽子到吹飞阳伞,将二郎与菜穗子串联在了一起。同时还隐喻着生活中的艰难与阻碍,可说得上寓意深远。
日本人的感情很奇怪,细腻而绵长,像玉,像太极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宫崎骏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的飞翔情怀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日本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之中 面对天灾人祸 为了摆脱贫穷落后 日本的有志之士牟足了劲发奋图强 好像黑川先生那张时刻紧绷的脸
只是这种对梦想不懈的追求因为历史环境的缘故不得不和杀戮侵略联系在一起
在历史的苍茫背景下 一个人自以为崇高无尚的理想也显得如此狭隘、幼稚
本来觉得把小说作者的感情悲剧移植到故事主人公身上有点别扭 后来终于想通了 这样更符合电影的气质 美好的东西不易得到 得到了也极易逝去
个人的力量在历史和现实面前多么渺小无奈 或许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寻得片刻精神上的欢愉
“起风了”这并不是一部反战片,而是一部描写工程师自我价值和梦想得到实现的电影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zysfj.cn/kdjr/id-2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