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音乐的诵经声和人声的唱吟相得益彰,主旋律大气磅礴,深刻含蓄,需要时豁然而出,震撼人心。在城市的生活疲惫劳累时听一听,会让人感到重回自然,找回了自己,再上前路,踏歌而行!
电影《HIMALAYA》观后感
湛蓝高远的天空,巍峨洁白的雪山,郁郁葱葱的草原,波平如镜的湖水,成群结队的牦牛,当然,还有藏人身上披的一袭又一袭红袍......一个有关爱与恨、生与死、叛逆与传承、历险与幸存的动人故事就在这美得如同仙境一般的喜马拉雅山上徐徐展开,导演通过出神入化的镜头语言向观影者娓娓道来。喜马拉雅山美得令人窒息,喜马拉雅山脉上小村落的生存也同样艰苦的令人窒息。寒冷,贫瘠,风雪,这都是居民们生存的大敌,他们赖以生存是本地出产的盐巴
喜马拉雅里头有一段,是进行天葬,天葬对藏人而言是灵魂升天,不说喜悦,也是庄严;可是配乐却是弄得神秘诡异,令人不解。
去拉萨之前弄了很多关于西藏的音乐,只见一群欧美所谓作曲家,打着世界音乐的旗号,弄出乐一个又一个大碟,但听起来都十分费解。
且不说我对西藏有什么理解,但是至少我还知道民族习惯,民风;怕的就是这样一群伪世界音乐家,硬是给西藏贴上一个标签,然后就是开始鼓吹,再来几个不要脸的政客嚷嚷“这里不民主”之类的。
看了一篇关于《革命之路》的影评,提到郑钧的《回到拉萨》,于是免不了要唠叨几句。
回到拉萨,是我最近一直所惦记的,5月回来之后,心里虽然平静,甚至把在青藏线上几欲休克的痛苦,在拉萨扮作拉漂的日子从现实中剥离,但说实话,拉萨成了一个我想逃去的地方。如果列一个表出来,想去私奔的地方,拉萨大概会是最为现实、最可能实现的地方。
革命之路也看过了,结局的悲惨与酸楚让我不愿回想。
梦想地总是看起来遥不可及,比如去拉萨,从萌生想法到实现历经了近乎一年,一件一件的事情出来打岔
麦子成熟的季节,牦牛驼来首领的尸体。一个生活在高山之巅、雪域之间的古老民族,即将面临一场变故——生死的交替,权力的交接,季节的转变。
雪域高原不知精细为何物。神来之笔在这里大把泼洒颜料,一划便是无垠的雪山,一抹就是绵延不绝的金黄麦田。浩浩荡荡行进的牦牛群,也不过是给雪山镶的一道边。何况一个小小的村子,一群急需用盐换取粮食的人类?
所谓卑微到尘埃里,真不是城市里小资青年挂在嘴边的愁绪,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越是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命的张力越强。顶着一头黑色的蓬松乱发,通红黝黑的脸颊上颧骨高高挺立,披挂着色彩斑斓的毯子,这里的男人女人小孩,都能扛起沉重的盐袋,都能徒步穿越高原的暴风雪。他们不需要面对城市高房价带来的隐形的人与人的竞争——他们的竞争对象是野兽,是风暴。
在这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而和野兽竞争,死而供野兽啄食;生死轮回,只是自然的一呼一吸。老首领廷雷对孙子帕桑说:人从死到生,从生到死,这就是轮回。于是生命就是从一场死亡走向另一场死亡的旅程。在这场旅程中,死去的尸体放在高山上
藏民族也许从某些层面上讲是原始的,因此它的民族性格中有蒙昧的成分。然而他们直面生存的边缘,与群山、风雪为伴,不畏险阻与死亡,他们保留了其它所谓先进民族所丢失的,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坚韧与执着,冷静与勇敢,抗争与决绝。在这里,老头人天尼有他顽固的一面,却也有他坚毅、宽容的一面,他的二儿子的溶于佛性里的智慧,超脱而冷静。卡玛是未来的接班人,果敢,却也缺乏经验,他的抗争与怀疑品质,决定了他一定能够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头人。他们的信仰使得他们能既能够感恩自然的馈赠,也能虔诚的接受自然的安排。
不要去怀疑任何一个民族的信仰,信仰是人类所需要的,它是人类最后的支撑。人生来脆弱,我们需要信仰来支撑,而且,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信仰的人远比无信仰的人要多的多,那些无信仰者,往往是虚妄而不堪一击的。
电影《HIMALAYA》观后感
湛蓝高远的天空,巍峨洁白的雪山,郁郁葱葱的草原,波平如镜的湖水,成群结队的牦牛,当然,还有藏人身上披的一袭又一袭红袍......一个有关爱与恨、生与死、叛逆与传承、历险与幸存的动人故事就在这美得如同仙境一般的喜马拉雅山上徐徐展开,导演通过出神入化的镜头语言向观影者娓娓道来。喜马拉雅山美得令人窒息,喜马拉雅山脉上小村落的生存也同样艰苦的令人窒息。寒冷,贫瘠,风雪,这都是居民们生存的大敌,他们赖以生存是本地出产的盐巴
“喜马拉雅”壮丽的景色,空灵的音乐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zysfj.cn/kdjr/id-16727.html